
傅佩荣详解易经六十四卦第(1)部经营管理篇 第1讲 包罗万象:易经的基本概念 第2讲 自强不息--乾卦(上) 第3讲 自强不息--乾卦(下) 第4讲 厚德载物--坤卦 第5讲 创业维艰--屯卦 第6讲 草创启蒙--蒙卦 第7讲 (上)守时待命--需卦(下)做事...
这个浮躁的时代,在这个功利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或多或少都带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指望大家对《易经》那玄奥深邃的哲学理论产生兴趣是不太现实的。谈《易经》哲学容易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而且《易经》哲学思想太博大精深,自古以来,学者研究的结果也是见仁见智。另一方面,大家对象数派发展衍生出来的数术分支却非常感兴趣。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加以诱导,从实用预测的角度入手作为一个方便法门,引发大家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认识到我们祖先的文化质朴平实的一面,摒弃那些神神怪怪的糟粕,更客观清醒地对传统文化有个比较全面正确的认识。如果能进而让大家对《易经》产生兴趣去学习研究不是更好吗?当然,数术预测在真正的易学大家眼中看来,不过是末流,"雕虫小技"而已。
易经占卜术数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的。在其漫长的传承过程中,历代学习研究的学者或者说方士受封建思想局限,不可避免的搞出各种神乎其神的言论。比如把易经占卜术数和姜太公、黄石公、东方朔、李淳风、袁天罡、诸葛亮、刘伯温等人扯上关系,甚至把这些人说成是术数发展的决定性人物。不能否认李淳风、袁天罡、诸葛亮、刘伯温等人在易经占卜术数的发展过程中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是任何一门学术的发展沿革都是在一代又一代研究者的努力研究基础上完成的,决不是靠一两位能掐会算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奇人决定的。而且像姜太公、张良、诸葛亮等人辅佐君王运筹帷幄、建功立业,是因为他们全面客观地对形势进行了分析,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决不会是掐指一算心血来潮的结果。
易经占卜术数其实是历代学者,在长期对天象人事观测积累的过程中,在中国古代哲学背景下把地球人事变化进行笼统的归纳后,创造出种种变化发展的模型。通过各种计算方法对最终的发展结果作出预测。这种变化发展模型和计算方法固然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比较准确的实践效果。但是,到目前为止它也不可能作到百占百验,故此我们需要采取信而不迷的态度去研究与应用它。
另外一方面,自从"打倒孔家店"后,受西方实用主义科学观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空前的打击。在某些"学者、怀疑论者、唯物主义者"眼中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一无是处。尤其是在中国阴阳五行、易经、八卦等学术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中医、占卜风水等学术理论,被这些自诩为"具有科学的实证精神的学者"斥为无稽之谈。回想二十世纪中医在国际医学界的遭遇,身为中国人,不得不为之扼腕。我曾经就传统术数的理论和很多批判传统学术的所谓学者进行过探讨。他们给我的答案要么顾左右而言它,要么似是而非东拉西扯的谈一通大道理。其实,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看,批判必须以了解作为基础。什么都不了解凭什么去批判呢?人云亦云就是所谓的"科学的实证精神"?
西方实用主义科学观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中国传统文化里也有很多糟粕。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现在世界学术界是以西方学术思想为主流,就不分青红皂白大肆批驳我们祖先传承了数千年的灿烂的文化结晶。谈到这里我想讲一点题外话。前不久得知网上有人在网上发帖大谈要求中医5年内退出国家医疗体制,企图取消中医的言论。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有人"语不惊人死不休"地提出要全面取消易经以及其派生的诸多学术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学术,我们的历史就是毁在这些数典忘祖的败家子手里了。
鉴于当前"百家争鸣"而又是西方学术思想占主导和霸权地位的形势,我认为对待易经占卜术数的态度应该是,既不盲目迷信也不妄加否定,不参与无谓的讨论,应以客观的立场埋头钻研与实践,亲身体验和检验它,发展完善它。毕竟,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我们伟大灿烂的文明传承发展下去。
自强不息(周易•彖传、乾)
原始返终(周易•系辞上)
群龙无首(周易•乾用九)
虎视眈眈(周易•颐•六四)
云行雨施(周易•乾、文言)
谦谦君子(周易•象传•谦)
穷神知化(周易•系辞下)
日月合璧(周易参同契)
王用三驱(周易•比卦)
九五之尊(周易•乾卦)
女先正内(周易•家人)
三品之功(周易•巽卦)
见几而作(周易•系辞传)
勿药有喜(周易•无妄)
反目成仇(周易•小畜)
止所当止(周易•良卦)
井泥不食(周易•井卦)
以上临下(周易•临卦)
不戒不虞(周易•萃卦)
立竿见影(周易参同契)
鸟焚其巢(周易•旅卦)
出入无疾(周易•复卦)
正大光明(周易•离卦)
设险守国(周易•坎卦)
至日闭关(周易•复卦)
乱极必治(周易•蛊卦)
劳民劝相(周易•井卦)
我仇有疾(周易•鼎卦)
物极必反(否•泰卦义)
治历明时(周易•革卦)
居易候命(周易•困卦)
类族辨物(周易•同人)
幽独之贤(周易•履卦)
商兑未宁(周易•兑卦)
枯杨生华(周易•大过)
原始要终(周易•系辞传)
殊途同归(周易•系辞下)
否极泰来(周易•否、泰卦)
乐天知命(周易•系辞上)
洗心革面(周易•系辞上)
无妄之灾(周易•系辞下)
革故鼎新(周易•杂卦传)
介疾有喜(周易’•兑卦)
不速之客(周易•需卦)
王臣蹇蹇(周易•蹇卦)
飞鸟遗音(周易•小过)
三阳开泰(周易•泰卦)
三五归一(周易参同契)
文过饰非(周易•贲卦)
天地玄黄(周易•坤卦)
风雷激荡(周易•益卦)
井冽寒泉(周易•井卦)
太和中和(周易•乾卦)
节以制度(周易•节卦)
用晦而明(周易•明夷卦)
龙马出河(周易•系辞传)
申命行事(周易•巽卦)
翰音了天(周易•中孚)
正位凝命(周易•鼎卦)
观国之光(周易•观卦)
守中保大(周易•丰卦)
有戎勿恤(周易•央卦)
防微杜渐(周易•坤卦)
舍尔灵龟(周易•颐卦)
朋友讲习(周易•兑卦)
丧羊于易(周易•大壮卦)
威明相济(周易•噬嗑)
结绳而治(周易•系辞传)
思患预防(周易•既济)
载鬼一车
复卦有再来一次之义短期的有七日回复之奥秘长期的可按此理去拓展思路节卦是凡是均须有节制但要守住良好之节可恶之节须摒弃夬卦是说该确定进退舍取的时候了不能该发的不发不该发的却发要铁板钉钉地记住永世的铭言
第60卦 水泽节(节卦):万物有节
上上卦
象曰:时来运转喜气生,登台封神姜太公,到此诸神皆退位,纵然有祸不成凶。这个卦是异卦(下兑上坎)相叠。兑为泽,坎为水。泽有水而流有限,多必溢于泽外。因此要有节度,故称节。节卦与涣卦相反,互为综卦,交相使用。天地有节度才能常新,国家有节度才能安稳,个人有节度才能完美。
事业:正处在发展时期,一定要注意切勿冒进。但更不应放弃良好的机遇,只要坚持遵利守义的原则,可大胆行动。这样,事业可以继续兴旺发达。
经商:市场行情好,对自己很有利,应该努力开拓,勿失去机会。不过,头脑一定要冷静,投入应有限度,适可而止,该收则收。
求名:严格要求自己,办事知道节度,不走极端,可以通行无阻,顺利前进。
外出:大胆外出顺利
婚恋:不要陷入情不自禁的地步,顺其自然会有好结果。
决策:抓住机遇,勿失良机。适当节制自己的行动,不可勉强,更不可冒险,恰如其分。一切不可拘泥,该变就变。但是,该节制的时候一定要节制。节制必须有限度,过于节制就成为苦,不会有好的结果,这叫适得其反,务必十分注意。
要是不想看下面总结就是一句话
《易经》是中国古代关于世界本源问题的专著。从古至今给历代文人极大的影响,不过因为现代的思想观念是唯一论,唯物论,坚决遏制二元论以及近代学习西方哲学和各种乱七八糟东西的思潮影响。所以易经从一本包罗万象的书慢慢向着只涉及占卜方向的书籍发展的趋势。
“《易经》”作为一部中国古代著作的名称,是从汉代开始流行的。汉代统治集团以儒学治天下,儒家学者选定了一套古代典籍(儒家十三经)作为知识传播工具,并把《周易》列为首经,始有《易经》之称。《周易》的编定者把前代的易书称为《易》。据《礼记》记载,在《易经》之前,共有三个《易》的版本,即《归藏》、《连山》和《周易》,后来的《易经》就是指《周易》。《周易》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学术界有“《易》历三圣”的说法,即伏羲作八卦、文王系辞并演为六十四卦、孔子作传。流传至今的《周易》,大约形成于战国时期,由孔子及其传人编定而成。其实,《易经》还经历了老子和秦始皇两位重要历史人物的检验。老子的《道德经》有88个句子引自《易经》(据《图解易经》,祖行编著,华威国际出版社,2009年3月1版,第2页),而秦始皇嬴政在“焚书坑儒”的政治文化运动中却保留了《易经》。为便于叙述,本文使用“《易经》”名称。
关于《易经》这部著作的性质和价值,中国现代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直到今天,学者们对《易经》的看法仍然大相径庭。《易经》的思想发端于伏羲八卦,在历经了周文王、老子、孔子、秦始皇,直至晚清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它的科学性从来没有受到中国学者的质疑。到了二十世纪初叶,在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历史时刻,中国却沦为科学技术的沙漠,并且维持着落后的社会政治制度,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和践踏。在这种条件下,中国开明学者举起了民主、科学和法制的旗号,并引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这种局面,也成为杨振宁等现代学者否定《易经》,认为《易经》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占据着中国哲学的统治地位,学术界关于《易经》的评价多数是负面的。比如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缩印本,1390页):
易经 ①即“周易”。②指《周易》中同《传》相对而言的经文部分。由卦、爻两种符号和卦辞(说明卦的)、爻辞(说明爻的)两种文字构成,都是为着占卦用的。最早可能萌芽于殷周之际,惟全部经文当系长期积累的产物,共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在宗教迷信的外衣下,保存了古代人的某些朴素辩证法的观点。
2,《经书浅谈》(杨伯俊著,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
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客观情况和规律极其缺乏认识,因之产生不少迷信活动。卜和筮()便是一种迷信。尤其是上层人物,什么举动都得先请教神灵,问问吉凶(7页)。
孔子把《周易》看成一部哲学书,并不是看成一部占筮书(15页)。
汉朝人解释《周易》,离不开“象”和“数”……到三国魏末,王弼注释《周易》,开“玄学”之风,扫除术数(即上述“象数”、“互体”、“爻辰”之类),便把《周易》之为占筮书变成哲学书。宋朝道士陈抟又创为“先天”、“后天”、“太极”、《河图》、《洛书》之说,把周易变为方士书(16-17页)。
《周易》本是占筮书,应该还他本来面目,无妨仍把它看成古代占筮书。这是古人的迷信……(17页)
3,《中国文化辞典》(施宣圆等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
易经:指《周易》中相对《传》而言的经文部分,是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之书。……在宗教迷信的形式下,保留了有关古人的思想和认识能力的资料,包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在中国思想历史上有深远影响。
在以上三部著作中,后二者基本上抄袭《辞海》的观点,都认为《易经》是一本占筮书,而且是封建迷信的。三者都认为,占筮活动必然是封建迷信活动。
在中国民间,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的确与《易经》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算命卜卦、阴阳风水活动等等。但是,《易经》“迷信”论并没有统一人们的观点。与之相反,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易经》“科学”论也一直延续着。据张善文在马振彪遗著《周易学说》(马振彪遗著,张善文整理,花城出版社,2002年1 月1版,)中的介绍,曾执教于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的马振彪教授,“以弘扬《易》道为己任”,“倾其毕生心血”,著成《周易学说》遗稿。马振彪卒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他对于《易经》的研究也就持续到了这一时期。张善文本人还与他的老师黄寿棋教授合著了《周易译注》,于198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一改“以经注经”的传统易学惯性,赵定理把中国《易经》、道德哲学与物理学和数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成为当代中国“科学易”派的代表人物。赵定理于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同年分配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太阳物理研究室,从事太阳光谱研究工作,1984(有介绍说为1964)年改向从事古天文与《易经》、中医方面的研究。他先后编著了多部易学、哲学和科普性的著作,他的科学道德哲学著作《中华自然哲学的数理原理》,于2003年4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台湾的牟宗三、祖行等也有不少易学成果。牟宗三曾认为:“黑格尔就不能了解道家,他对中国的哲学完全不能了解”(《四因说讲演录》,牟宗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1版,63页)。1997年12月27日,首届国际《易经》大会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召开,开启了经常性的国际易学活动。
《易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呢。《易经》“迷信”论的根据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相传为文王的系辞,大部分都与占卜利害吉凶有关。比如:乾卦第一,元、亨,利,贞。节卦第六十,上六,苦节,贞凶,悔亡。《易经》在古代的用途,主要用于占筮,现代出土的大量殷商卜辞就是例证。《易经》在民间的传播也是与占卦算命等迷信活动共存的。但是,这些关于《易经》价值的判断,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首先,占筮活动并不等于迷信活动。占,就是推断或预测,是问题解决活动。筮是一种草,作计算工具之用。对行动的厉害吉凶进行预测,不仅古人要做,而且是现代人经常要做的工作,只不过占筮和推测的过程要以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为依据。要实现准确的占筮,就需要精确的设卦;要做到精确的设卦,就要全面地认识事物运动和变化的特性。其次,《易经》被用于迷信活动,并不等于《易经》是迷信活动的产物,正如物理学被用于迷信活动,不能证明物理学是迷信产物一样。
《易经》这部书,在它成为儒家经典之前,一般就叫《易》,而没有人叫它《占》或《卜》、《筮》。至于“归藏”、“连山”和“周易”,则是夏、商、周三个朝代《易》的版本,据说与卦符或卦象的排列秩序有关。“易”字的语义,就是“变”或“变化”,这是不存在争议的。问题在于如何看待《易经》所关注的变化。狭隘地理解《易经》的人,只把易经的变化看成是六个位置上的阴阳爻所构成的全部变化形式,而不考虑六个位置和阴阳爻的象征。“易”作为象形字,有的认为象蜥蜴,有的认为象日月。许慎《说文解字》:“蜥蜴蜒(左虫右匽)蜓守宫也,象形;秘书曰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其实,蜥蜴守卫宫室的行为,也是不断变化的过程。
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易经》,是在伏羲氏所作八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说中的汉民族的文明始祖,有伏羲氏、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黄帝等等。据当代史学界的推断,五帝时代的黄帝,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6世纪之初(据《现代汉语词典》),但是这只是推测。先秦两汉著作中多有关于太昊帝伏羲氏的记载,也都不能确定他的生活年代。我们现在对伏羲的生活年代进行判断,只能根据各种文献对当时文明程度的描述进行推测,那个年代大约是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据后来文献的记载,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发现了万事万物的阴阳互变之道,并画出八卦以作为这种互变规律的象征。在伏羲氏的时代,汉民族的文字大约处于初创阶段,所以缺少关于八卦的书面语说明。至于阴阳、三才、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天地水火雷风山泽等,或为前人口传心授,或为后人发挥而出。到商朝末年,文王把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并以书面语言进行了定义和规范。
在《易经》中,“象”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象征”;“象征互动”也是西方现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一切符号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象征,比如诉诸于人们听觉的语言符号等。许慎《说文解字》:“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季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虽然大象今天仍然生活的南亚,但是,古人并不是经常能够见到大象的实体,而只是根据大象的骨骼去想象其模样。这就是“象”这个象形字所表达的语义的来源。在阅读和理解《易经》的过程中,要区别各种不同意义的象征。首先是八卦(或六十四卦)符号的象征。八卦符号所象征的是一切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普遍形式,而不是个别的事物或具体的吉凶利害标志。其次,是三个位置的象征意义。所谓“三才者、天地人”,是用“天地人”的关系来表示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普遍形式,“天地人”只是实例。古代学者之所以把三才命名为“天地人”,是因为天大、地大、人大,最容易被人们认识。第三,文王系辞“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所涉及的各种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现象,这些象征用于解释文王所定义的卦义。
《易经》,是用阴阳两种符号(爻象)表示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普遍形式,用三个(或三组)位置表示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普遍关系的著作。如果根据现代学术规范重新命名,《易经》则叫做《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普遍形式》。
一切哲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寻找到支配着我们这个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个东西也叫做道或逻格斯。然而,佛家和量子物理学派的知识又告诉我们,宇宙或者是不定的。我们相信,我们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而不同的观察者和思想者,却总是得出不同的结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决定论和不定论,存在主义、结构主义、逻辑原子主义等等,都是不同的观察者在不同的时空点对世界进行观察和思考的产物。在凡此种种的主义和理论之中,谁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则另当别论。
人类是有意识的动物,是知性的动物。人类在世界中寻找自由,总是关注着自身行动的利害吉凶和成败得失。人类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知识,又以不断积累知识的方式来支持自身的行动。人类有关于自身和环境关系的知性,也有关于个别事物和世界整体关系的知性。如果我们认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那么,与之相对的就是科学。我们关于个别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和研究,无不以我们所持有的世界观为根据;而我们要得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则必须“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从中抽象出万事万物运动和变化的根本原因。
宇宙的无限丰富性,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认识空间,因此,人类的哲学思绪也显得五彩斑斓。不过,近代影响世界的哲学思潮绝大多数都是从西方兴起,中国则象哲学真空一样,不断接受着西方哲学文明的启蒙。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中国哲学非法”论的根据。中国易学思想虽然发生于远古,近代以来又饱受冷落和非难,但是它的科学性、普适性、简洁性和彻底性却远远超出西方众多主要流派。
《易经》提出了阴阳对立统一理论,创立了辩证法。《易经》的辩证法既不“唯心”,也不“唯物”,高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有人认为《易经》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其实,《易经》之外并无“豪华的辩证法”。相对于《易经》,黑格尔的辩证法不过是倒退。《易经》用最简洁的符号组合揭示出最复杂的道理,创立了人类最早的形式语言符号系统。《易经》包含有二进制计数法思想,给莱布尼兹以启示或支持。《易经》采用了结构主义的方法,他的一个卦象就是一个语句,而爻象则是词汇。《易经》提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理论。在儒家的易学思想中,乾,是处于统治地位的矛盾的方面,坤则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的方面。《易经》创立了人类最早的问题解决程序,这就是被“《易经》迷信”论者所责难的占卜。设卦,就是建立形式语句或数据结构;占卜,就是根据已经掌握的事物的运动规律,确定事物未来的运动状态。《易经》的问题解决手段,到现代仍然可以直接适用机器运算。以《易经》为基础,在中国绵延数千年的易学,有着十分清晰明确的概念体系,并非如黑格尔所指的那样,是处于抽象的低级的层次。关于《易经》所包含的极为丰富的思想,我们将另文论述。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周易
《周易》亦称《易经》,简称《易》。《易经》是一部上古哲学著作,原用于卜筮,后人多学习其哲学思想。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中国文化的很多思想,比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亢龙有悔、履霜坚冰都出自这部著作,现代科学很多理论也符合《周易》的世界观。认为周易是一本迷信书是片面的,对待之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