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起名,多是根据易书上的字句和八卦的推演,寻找合适的字,要说有多少科学依据,就有点笑话了。请问,起名字有多少科学依据?没有,名字可以随便起,你喜欢就可以,与科学不搭边。而周易起名,无非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找出较有内涵的、较为符合生辰的名字,其依据,是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积淀,讲究的是文化上的意义韵味。你若相信,这样起名能够找到合适的,也未尝不可,但没必要将之奉为神灵非信不可。
81数理吉凶表原理出处配九宫图说明
备注:
1、81数理吉凶表是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洛书九宫范畴。
2、81数理吉凶表是依据洛书八卦列表:坤一、巽二、离三、兑四、中五、艮六、坎七、震八、乾九。
3、九宫图不论是大方块还是小方块,横竖斜相加都是相同的。
4、方便大众一学就会,现在教大家如何看表。
第一个数字代表小方块或颜色方块,也是大方块的九宫位置;
第二个大写数字代表九宫“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
第三个字代表洛书八卦的正确对应,坤一、巽二、离三、兑四、中五、艮六、坎七、震八、乾九。(上卦)
第四个字代表大方块的九宫位置或颜色方块。(下卦)
第五个数字是目前81数理的1到81。还不懂就跟着图位置从1看到81就明白的了。
第六个数字()里面是原81数理正确数组,八十一组数字而不是从1—81的数字,每组数字为一卦共八十一组数,因中间带5的(15、25、35、45、55、65、75、85、95、51、52、53、54、56、57、58、59)共十七组数无卦。81组-17组=64组,所以正合64卦。
5、按洛书八卦:坤为一、巽为二、离为三、兑为四、中为五、艮为六、坎为七、震为八、乾为九。数从十一开始至九十九,共八十一组数。
组卦为11坤为地,12地风升,13地火明夷,14地泽临,15无卦,16地山谦,17地水师,18地雷复,19地天泰。
组卦为21风地观,22巽为风,23风火家人,24风泽中浮,25无卦,26风山渐,27风水涣,28风雷益,29风天小蓄……直至99乾为天。
6、以八十一数组按每组数字成卦排列其路线正是九宫行走路线,以八十一组数,每数组成的卦(遇15、25、35、……95有外卦无内卦,51、52、53、……59有内卦无外卦)可根据卦词、爻词论吉凶而决不是以数论吉凶,而且数是自11—99共81组数,并不是1—81的数,决不能混淆是非。
7、1到81是错的。81数理(数组)原是出自宋代蔡九峰所作《八十一数理原图》和《皇极八十一名数图》 。姓名学是帝王之学,一直只在宫廷里面流传,民间很难见到。清末民初才流到日本,日本人熊崎健翁得到启发,但文化底蕴不够,完全歪曲了81数理。所以1到81是错的。熊崎健翁的《姓名的神秘》在1929年出版。中国人杨明坤在台湾(台湾当时被日本占领),遇一异人传授新命理之奇话,尤足为著者研究之好材料焉。杨坤明《中国姓名学》出版于1931年。两人都是缺少周易基础,所以错上加错。这也导致了无人解释得清81数理吉凶表是依据什么来判定的?感觉就像凭空出现恒凶恒吉的数字,长期以来这个问题是一块心病,特别是对于测得名字不好,手机号不好的人,这是一大痛点。但凡解释不清楚的大神就夸夸其谈81数理的运用,都是为了涂个简单,省力,讨巧,不算真正的大家。
8、81数理吉凶表该如何正确使用?
一、1到81只能当签,拿到这个签,然后对照八十一数理九宫图找到相应的卦,比如数字34,对应是困卦,泽水困。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困卦有6爻,4凶2平。每爻可以变一卦。所以34不一定是恒凶。再例81数对应是乾卦,乾。元,亨,利,贞。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有7爻,3平3吉1凶。所以81数也不是恒吉。
二、从洛书九宫图我们就知道了,81也有它的位置及作用,所以81不等于1,82才是1。要写,我还可以写个99乘以99,乃至无穷大的方格,横竖斜相加都一致。太多软件把程序设置错了。贻笑大方,跟风的也将错就错。谣言传播1000遍也不会成真,是时候该拨乱反正了。
三、数字很难定出恒凶恒吉,只能定出个大概。64卦分分钟可以变卦的。尽量选爻数多吉即可。不论是熊崎健翁还是杨明坤的81数理吉凶表都已经偏离原轨迹越走越远,各大神还是自行依据81数理卦组的卦象评凶吉吧。网传的那些恒凶恒吉不靠谱,而且很多数字的吉凶从一开始著书就是错的。因为著书时不懂81数原理,所以根据个人喜好篡改,再加上传播多年,各路大神添一点,改一点,目前网传的81数理吉凶表详解等等都是错误的解释,缺少原理,终会不攻自破。
9、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看到就是赚到。已经近乎手把手教了。谢谢捧场。看到即缘分。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德!
缘起鸣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究竟什么是科学。这里,不妨先看两个假设。
其一,假设科学被定义为近几百年来,甚至是近百年来源于西方,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出自《辞海》),那么,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易学根本就不是“科学”。因为易学的起源与发展要比西方现代科学早得多,所以,如果拿西方传入中国的科学概念来定义科学的话,那么易学它的确不能被定义为科学。并且,两者不仅起源时间不一样、萌发地点不一样,而且发展路径、思维方式都迥然不同,差之千里。
其二,假设科学被定义为经过实践检验,人类认识宇宙万物规律的观点与方法,那么我的看法是,易学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迄今为止超出一般认识水平的尖端科学,是科学中的科学。它独有的宇宙观与方法论在指导人类认识创新上,具有超出想象的作用。
所以说,在我们讨论某一项事物是不是科学的时候,首先我们要先明确可续的概念是什么,只有先明确了一个统一的科学概念的标准,这样再来判断事物是不是科学才有意义。
我想,这个说法会有很多朋友并不同意,正可谓“道之不存久矣”!学院派注重义理考据,江湖派看中的是相术占卜,不管是哪一种,不管是高深艰涩,还是神秘难测,都不是“易”真正的面目,更不是“易”的价值所在。
另外,社会上也有很多人都认为“易经”是迷信学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这种说法是对博大精深的“易文化”最大的误解。且不说很多国人都存在这样误解,我们先看看外国人怎么利用《易经》的,
德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借助易经八卦发现了与二进制的联系,后来发名了二进制;
丹麦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玻尔借助易经太极图发现了波粒二象性原理。同时呢,《易经》也被列入国学经典“四书五经”里。说到这里,这个疑惑,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说完这些之后,你会发现,之所以大家会对易经有很强烈的疑惑和质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大家对它的不了解,因为不了解、不深究,所会产生质疑。所以在这里我再次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白话易经这个课程走进易经,了解易经,多学习易经,这样才能感受到我们这个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
广大精微,无所不包。作者是三位圣人,伏羲(我们祖先的先天八卦),周文王64卦,孔子的易传(也叫十翼)周易是可以算命但这只是它的一半功能象数,另一半是易理,合起来才叫易经。周易》的核心讲“三易”,即“简易”、“不易”、“变易”。而这三者也正好是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方向,又是中国管理哲学的核心。因此,值得重视和研究。
一、简易
简单管理是管理发展的方向。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普及化,是“简易”的路径。只有了解企业组织的基因密码结构、基因代谢规律、基因进化规律,才有可能实现“简单化”。而《易经》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数学模型和理论模型,可供借鉴,乾泉教授的《全息系统管理理论模型》就是“管理简单化”成功的探索。
二、不易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其产生、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寻的,构成其有机生命的基因密码DNA基本规律是相对不变的。也就是说探索社会基本成员,包括城市、政党、政府、企业、团队、产业、市场等所有组织系统,构成其生命系统的基因密码、DNA结构和基本代谢规律,是当代管理学面临的主要课题。而易学的“阴阳、太极、五行、八卦、河图、洛书、64卦”等准数学模型,为研究系统组织基因的DNA密码、结构和代谢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乾泉教授的《全息组织系统DNA模型理论》就是在《易经》“不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世界分子生物学基础上的《生命科学》、《系统科学》等最新成果,探索社会组织系统的全息DNA密码及结构排列规律,是可广泛应用于所有社会科学领域的普适性规律。
三、变易
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变化就是变易,“变易”是易经研究的主要内容,《易经》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彖传”、“象传”、“文言”等,核心思想讲述的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易经》以“全息”、“系统”、“变易”的哲学观和独特的符号系统,为我们提供了“变易”的类数学模型;为我们研究企业、团队等组织系统的生命周期,组织DNA代谢、遗传变易和生存竞争,如何更好地把握变革管理,提供了科学的路径。乾泉教授的《全息组织变革理论》就是在《易经》“变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生命科学》、《系统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管理学》、《信息学》、《哲学》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探索社会组织系统的全息变革管理规律。
周易,现在参透的人太少。古往今来,易还没有一个定义。我研究多年,给易下个定义。你看是不是科学。易,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按一定的时间再改变的数。它得用现在的文明,方能排出。它不属于古代,它应该是上次文明的产物,或是地外文明
《周易》[1]即《易经》,是传统重要经典之一,相传系周人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易经
《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这三部经卦书统称为易经。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