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怎样才能2113学习好周易?
作者:5261梅壹
本人学4102习周易已近二十年,初期走了不少弯路1653,一是无缘遇到一个好师傅,二是买不到真正适宜自己学习的书籍、资料。当时是见什么,买什么,书籍资料、录象带(当时没有教学光盘),不管多贵,统统买回来,钱花了不少(有近万元),可没学到东西。究其原因是学得太滥,什么都学,最后又什么都是“半桶水”,预测起来有时准,有时就太离谱了,到处碰壁,加上身边的人对周易又不理解,这样使自己学习周易的兴趣大减,为此一度放弃学习周易五年。
近几年,周易热又兴起,而且大师层出不穷,自己又开始有了兴趣,重新捡起了书本,又参加了几个大师的面函授班(还没出教学光盘),同时跟了二个民间师傅学习,使自己周易水平大有长进,面前研究的周易快速入门法和先天八字大乾坤摞动法深得易友的赞誉,现在开始潜心研究改运大法。
2003年开始与众多易友一起开办了一个周易方面的网站:《神秘小屋算命大全》网,目的是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本人深知学易人的难处,一是学易人多半无钱且不被人甚至亲人的理解,二是有钱也买不到好书与资料,为此本人把自己多年来收集的周易书籍和教学光盘等拿出来,供大家交换转让学习之用。希望与有缘同学一起将周易发扬光大,共同将周易推向新的高点,让周易从玄妙的学术领域走向了人们生活的实用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
很多易友、学友来信来电问我,怎样才能学习好周易?有什么诀窍心得?我都一一给他们作了答复。其实学习周易也没什么大的窍门,第一,必须有缘,这个缘带有一定的先天性,也就是说自己是否适宜学习周易。第二,先学习掌握一个大师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避开一些误区,边学习边悟。第三,先从自己或者亲人开始学着预测,因为你知道他们吉凶,知道准与不准,这样从中你会悟出很多东西。第四,必须持之以恒,执着地追求,坚持不懈,这样你就离成功不远了。下面是我答复一个美国的易友张先生的一封信,就学习周易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供参考。
张先生,您好!
你的来信收悉,很是感谢。首先感谢你对我们的肯定和信任;其次谢谢你在我们这里购买了大量的周易书籍和教学光盘,使我们研究周易又多了一份经费;再是更感谢你对周易的执着。你问我:如果自己看书学习(自学),能否达到断事如神的水平?我的回答是:不能。只是看书的话,那只能达到初中级水平,任何大师都不会把深层次断法或者高级技巧写在书中,因为书不但赚不到钱,而且容易被盗版,一般情况下,大师们都是抛出一套理论来,或者蜻蜓点水地谈一下技巧,你觉得他这套理论好,你就必须参加他的面授学习班,最少你得参加他的函授班,这样他既出了名又赚钱了,还为周易作出了贡献,这不是一举几得的大好事?你不让大师们赚钱?怎么有“力量”推动他继续深入研究周易,完善他的理论?周易怎么能发展?
现在是经济社会,我不反对大师们赚钱,只有让大师们赚了钱,周易才会发展,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这里还是要提醒一下大师们一定要拿出真正的,而不是粗制滥造的,或者东拼西凑的理论来哄大家,只要你的理论是真正的、实用的,我相信易友的眼睛是雪亮的。现在有很多大师出书给我们网站卖,甚至免费让我们给推销,目的是让我们为他们宣传,让他们出名,再则让大家了解他的理论,好参加他的面授学习班。你得了钱,出了名,我们得到了好的方法和技巧,大家其乐融融,各得其需。
呵呵,走题了,在此不敷。还是转入正题。学习周易,本人认为就是二个字,一个是“活”字,一个是“悟”字。何谓活和悟,就是学习周易时要活学、活用、断事时要生活化;悟就是要有悟性、有领悟的能力(也就是是否跟神秘周易有缘,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学习好周易)、会悟、会思考。把握好了这二个字,我看学习周易并不难。学习周易要循序渐进,一是先学习一个大师的理论(每个大师的理论都可以通过他的路径去断事),选准了一个大师的理论(如果你把握不准,可以来请教我们,我们可以随时帮你选),先看他的书,然后参加他的学习班,如果没有时间或者经济上不允许(因为参加他们的培训班费用是不低的,少则一二千元,多则五六千,甚至上万元),那就买他的教学光盘或者买他的培训班的资料;二是先学习一门(如风水、八字、八卦、奇门、紫微斗数、六壬或者其它),不要今天想学习八字,明天听到人家说风水好,又学习风水,其实每一门的基础理论都是一样的,它们是相通的;或者是今天学习这个大师的理论,明天听到另外一个大师预测厉害,又想学习另一个大师的理论,其实每一个大师都有他的长处,都有可取之处,都有他断事如神的一面,要知道很多大师的理论是不太一样的,有的理论甚至相互有冲突,这个大师的理论只能应用这个大师的路径去断事,不能把这个大师的理论用在另外一个大师的断法上,如是,你就会无法适从。为什么有的人学习周易好几年都还停留在初中级的水平上?就是因为不得法,这是学习周易的一大误区,也是最忌讳的。各个大师的方法只能借鉴,决不能照搬,要知道:条条道路都可通“北京”。
当你学习好了一门或者说已经学习好了一个大师的理论,打下了一个扎实的基础,然后你再去学习另一门或者学习一下另外一个大师的理论,相互借鉴一下他们的长处,补你学习的这个大师的短处,这样,我相信你就可以做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断事如神。
以上也是本人学习周易近二十年的一点体会,供各位同仁同学参考。
八字我推荐相信曲炜大师的理论,六爻我推荐学习李洪成大师的,风水我推荐学习台湾林武樟大师的,奇门遁甲我推荐学习王凤麟大师的。

自强
如果易经中的阴阳学说是表达对立制约关系,它往往是借助比如黑与白、水与火、动与静、上与下、哭与笑、爱与恨、生与死、有与无等“象”来阐释的。阴阳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阴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根据其属性,可分为两类,阴类和阳类,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生克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是阴阳的两个方面。
比如水与火,水是阴,火是阳,水火不容是指它们之间存在相克关系,然而,一经加进“易”的成分,有了“变”的存在,水与火不仅“未济”,有时还可以“既济”。前者是第64卦、后者是第63卦。它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在易经里,周易卦序有一个基本特点,就是第1和2,3和4.....63和64卦,两两之间的关系是“非覆即变”,覆就是头下脚上的倒过来,变就是每一爻阴变阳、阳变阴。既济卦和未济卦的关系就是矛盾关系,既对立又统一,还能相互转化。易经的每一卦从初爻开始,经过二爻、三爻、四爻、五爻,到了上爻,是一个周流六墟的过程。
把所有的事物都分成六个间段:孕育、出生、成长、壮大、鼎盛、衰亡。发展到上六爻,就出现无往不复、物极必反的状态,再向前发展就是相反卦的初爻。既济卦发展到第七个间断,就是未济卦的初爻。未济卦同样发展到第七个间段就是既济卦的初爻。既济卦和未济卦形成一个闭合的圆环,一阴一阳,一刚一柔。
曾仕强曾这样解读此两卦:乾当中永远有坤存在,当阴阳间隔在一起时,阳下阴上叫既济(成功) ,阴下阳上叫未济(失败) ,只是位置不同而已,这里是既济再进一步就是未济,再前进一步又是既济,既济,未济,既济,未济……,它永远是存在的。离在下坎在上的既济跟坎在上离在下的未济,两个,一个水一个火,都是水跟火。所以人生是什么?就是水深火热,水深火热。
曾先生讲人生就是水深火热是“辩证”的,那么我们借用来形容教学可不可以呢?说教学本身就是“水深火热”似乎消极了一点,但颇有道理。仍然把教与学换成阴与阳来看既济与未济卦,易经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课改绝对不是在刻意排斥教与教师的作用,什么时候都应强调教的引导和学的主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即概括了机体物质与物质之间、功能与功能之间、功能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为用的关系。

古代学校的2113班级设置,是纵向混合班。5261现在我们都是4102横向混合班,是跟西方学的。纵向1653混合班,就是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一起学,蒙馆学馆从3岁到18岁都在一个班上,县学府学从15岁到50岁都在一个班上。 上课的时候,每个人一个桌子,没听说两人一桌的,还划线分桌。有时桌子也各各不同,因为是从各家自己搬来的。每个学生都在出声读,但又不影响别人,这种小声读的情况,古代有个词形容,叫做“书声琅琅”。现在好多人都写错字,写成朗诵的“朗”。什么叫“书声朗朗”呢?就是学生们在大声读书。但是,玉旁的“琅”,美玉的意思。两块美玉相碰,还大声,那不碎了。“书声琅琅”,是形容读书的声音像两块美玉轻碰,发出的美妙的声音,声音不大,而且各各不同,但是汇聚在一起又很好听,学生们在各自读书,旋律优美动听,声音不大但是汇聚在一起,真是一种享受!叫做“书声琅琅”。 每个学生都在小声读,先生听得见,当然学生也听得见。但是声音的音量不大,可以使你在不想听时,在自己读书时屏蔽掉别人的声音,可以专心读自己的书。正因为读书声不大,可以屏蔽,也可以不屏蔽,所以旁人的读书声对自己也是个学习。试想一个3岁的孩子在读《三字经》,旁边一位8岁的孩子在读《论语》,这个3岁的孩子也要到6岁以 后先生才教他《论语》,可是到那时候,他已经听人读《论语》听了三四年啦!学起来能不快吗?充分地利用休息的时间、走神的时间、玩的时间(学生经常坐在下面玩的,可不是现在这样守纪律,因为都是自学的,最后能背过就行,不论他怎么让自己背过的)来潜移默化地学习,利用潜意识学习,利用预习,利用量的积累所产生的加速度,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教学。现在说利用屏闪来学外语,利用睡眠时播音来学外语,同理的东西,古人都有的。 其余的好处,大孩子带小孩子,高年级带低年级,很多问题问师兄就可以解决,从《论语》就是如此。老师别操那么多心。大带小,不仅对小的有好处,对大的也有好处。要想不被师弟问住,就得好好学习。孩子们最重视自己的形象啦。老师不在,大孩子就可以代替老师管理班级,这也是一种锻炼。在班里,有长幼之序,有师门之谊,又可以培养待人接物之礼、进退洒扫之道。 古代教育的授课方式,分这样几个步骤。 第一步,授书。这是从先生的角度来说的。从学生的角度,叫“上书”。因为学生要拿着书自己上到先生的桌子那里,所以叫“上书”。授书(上书)又分三个小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点书”,就是学生拿着书,翻到要学习的这一页,教给先生。先生给他点出句读。古代点句读有专门的工具,比牙签略粗略长一些,一般是木制、鸡骨制、铁制的,也有高端的象牙制的。一头粗一头细,两头都有一个圆圈。用它戳上印泥,往书中断句的地方一盖,就是一个圆圈,表示句读。通常小圈表示逗号,大圈表示句号。也有小圈表示逗号和句号,大圈表示这个字用得好的。但一般评点精彩会用朱笔在字旁点一个点。点书这一节,如果学生年龄大,会句读了,就会是自己点好给先生修改。 第二个阶段,叫“读书”,就是先生范读,学生跟着读。一句一句地模仿。我们采录的情况,一般先生是读三遍。也有读六遍的,也有读两遍的。 第三个阶段,教“讲书”,就是先生要讲解。讲解简单的、学生那个年龄段可以理解的意思,就是串讲。尤为重要的,是讲故事。 那么一天授多少次书?一次授多少书?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古代蒙馆的学习时间,一般是一天2到4小时。学馆的学习时间,一般是一天4到8小时。古代有很多“儿童十二时辰图”之类的画,看一看就可以发现,儿童除了吃饭睡觉,大部分时间是在嬉戏。学习上课的时间很少,作业也很少,或者没有。在这几小时的时间里,授多少书,由儿童自己决定。因为他上完了书,要回去背。背会了,要给老师检查。什么时候背会?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觉得背会了,就举手告知先生,于是再次上去。所以是学生掌握着学习进度。 一次授书的内容并不多,像开蒙的时候,一般就是十个字左右,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是一次授书的内容。到大一点,就到二三十个字。到学馆,一次一般也不会超过一百字。一天上多少次书?我们采录到的,最多的一位先生,是一天十次。他说,我小时候是神童啊,一天可以上到十回书啊。那么别人呢?他说,一般也就三四次,也有甚至一天就一次的。可见,大概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或者上午两次下午两次,是比较正常的情况。一天的学习内容,在几十字到一两百字之间。这个进度,现在看起来好像很慢,可是您算算,这是每天新学的内容,就按一天一百字,一年就是三万字,十二到十五年的私塾学习,就至少积累了三五十万字。关键这些都是熟背的!除了学习新课,还要复习旧课。复习是每天都要进行的。 古代文人能背过多少字?一般在几十万字到几百万字之间。大家都听说过茅盾能背《红楼梦》吧?随便打开一页,他都能背下去。能背《红楼梦》的不止他一个。《红楼梦》一百万字。这还是当玩的。真正要背过的,首推十三经。科举要考的。八股文是从十三经中随意抽取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就以此为题作文。所以十三经都是要背过的。十三经多少字?据南宋郑畊老统计,周易24207字,尚书25800字(近人黄侃除去伪古文,则17925字),毛诗39224字,周礼45806字,仪礼56115字,礼记99020字,左传196845字(孔子春秋本文18000字),公羊传(清阎若琚统计)44075字,谷梁传(清阎若琚统计)41512字,论语13700字,孝经1903字,尔雅13113字,孟子34685字,大学1753字,中庸3568字,共计641326字。 背过这64万字就可以进考场了吗?当然不行。因为你还不会写八股文呢。八股文是十三经为题,所以古代的高考复习资料叫“高头讲章”,就是把十三经的每句话都作题目,下面附上一篇典范八股文。 背过十三经,掌握高头讲章,就可以了吗?还是不行。明清科举虽然主考八股文,可不是不考诗词文赋,况且诗词文赋也是八股文的基础。要掌握诗词文赋,就要背过或熟读楚辞、乐府、汉魏六朝赋、古诗、唐诗、宋词、元曲、诸子百家、文选、古文观止等等一系列诗文,字数也不在几十万以下。 这样就可以了吗?当然还是不行。没有读过《史记》算什么文人?没有读过《资治通鉴》算什么文人?所以还要读史,好的也要背过。此外,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卜数术、拳理兵书,都要涉猎。琴棋书画、文武双全,这才能算是个文人。所以说,古人文人能背过几十万字到几百万字,决非虚言。古代教育没有课本,都是读原著,整本读。 第二步,是背书,学生下去自己复习。复习的内容不仅仅是典籍本身,还包括典籍的注疏,和老师的讲解。 古人授课的第三步,叫复讲。复讲就是学生背好书后,举手告知学生,于是再次上去先生那里,要检查。检查通过,就可以再次上书,所以是学生决定着学习的进度。那么什么是复讲呢?是不是老师再讲一遍呢?不是。是学生讲!老师刚才怎么讲给你的,请你再复述一遍。 什么才叫真学到了本事?就是能讲给别人听。古代的儿童是从三岁就开始做这项训练了。三四岁的时候,刚开蒙,老师教的东西很少很简单,是他可以复讲的。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增加难度,但一直是他那个年龄可以承受的。 从授书,到背书,到复讲,这样就完成了一次课堂教学。于是再次授书。其实老师授课的时间不长,每个人一次授书也就是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一天下来,老师还有很多空闲时间,因为学生是自学为主的,老师只引导、点拨。这没有什么,只要从小形成习惯就好了。现在我们的教学,老师就是学生的学习保姆。不厌其烦地讲啊讲啊,学生都理解的,还在讲,浪费时间,浪费老师的精力。学习的效果怎样? 除了授课,还有复习,还有会讲,还有考试。这些都是读书的内容。除了读书,还有别的学习内容,像习字、作文、唱歌、弹琴、跳舞、游戏、武术、农耕、下棋、学医等等。复习,是每天都做的事情。不断地滚动,不断地重复。 会讲,是讨论课。出一个题,大家讨论,检验学习成果,发表个人高见。切磋和讨论,也是学习得真知,尤其是创新的重要途径。《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就是会讲。会讲最后,老师点评。 朱熹与张栻在岳麓书院的会讲,朱熹与陆九渊在鹅湖寺的会讲,都是历史上的著名盛事。史载,各地的学子们得到消息,纷纷骑着快马从四面八方赶来听讲。路上的人流络绎不绝,讲堂内外围得水泄不通。饮马池的水一下就被学子们的马喝光了。台上台下的辩论连续三昼夜不辍。 作者:徐健顺,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周易》和《易经》是一本书,《周易》即《易经》。 《周易》又称《易经》,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

徐老师的学生张理森在青岛市也跟大家分享易经话题,中国山东易经研究会就是张老师创办的。

像中华周易研究会这样,民间多少人想加入都加不了,要经过考核合格,不是你有学术有真技术就能进,还要看你的性格、气质、作风、人品…。有学道教学佛教的人比较好进,他主要是要收做好心做好事的人才能加入。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周易
《周易》亦称《易经》,简称《易》。《易经》是一部上古哲学著作,原用于卜筮,后人多学习其哲学思想。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中国文化的很多思想,比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亢龙有悔、履霜坚冰都出自这部著作,现代科学很多理论也符合《周易》的世界观。认为周易是一本迷信书是片面的,对待之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标签: